林书遥此后便对文学心灰意冷,假如这世上有一种药,吃了之后可以忘掉所有东西,林书遥宁愿忘掉有关文学的一切。林书遥记得小时候邻居家的孩子在看《古惑仔》,而自己被父亲关在书房里不得已偷偷翻阅《水浒传》,也算满足了自己成为黑帮大佬的梦想。不过梁山好汉不像古惑仔那样见人就砍砍不过就跑,好歹出手之前会声明一下洒家杀你这厮的理由,杀完之后有意留下字条以便扬言就是洒家杀了他。
林书遥读初中的时候正值叛逆期到来,他父亲当时工作繁忙疏于管教,林书遥便开始在班里面拉帮结派。当时他们班被分为三大帮派,其中一个就是以林书遥为首的,名曰“玄龙帮”,因为林书遥那时迷恋上玄幻屠龙小说。当然也有无帮派人士,就是那些所谓的“三好学生”,他们是不肯随便依附于人的,清高的好比古代守身多年但风韵犹存的中年寡妇。林书遥名副其实地成为了“玄龙帮”的帮主,在香港电影中也叫“大佬”,林书遥委任那个看《古惑仔》的邻居伙伴为副帮主,因为当时他们恰巧在一个班。副帮主有一个很拉风的名字——靓坤,意思就是自己是一个男子汉,并且长得很帅。林书遥认为此名字严重盖过了他的风头,容易喧宾夺主,所以擅自立了一条帮规:改靓坤名为靓仔,这样就显得嫩了许多,又不至于与原名相差甚远。
林书遥认为“玄龙帮”既为本班第一大帮,帮规是少不了的,除了“改靓坤名为靓仔”这条帮规外,林书遥另外立了五条帮规,具体如下:
1,每位成员必须留长发,但不要长过帮主的头发
2,没看过《七龙珠》的本帮一概不收
3,不准随便欺负女孩子
4,教职工子女本帮也一概不收,扫操场阿姨子女除外
5,不准在帮内出现《战国策》、《史记》和《左传》等有关书籍
这些帮规全是林书遥自己想出来的,例如第二条,因为林书遥那时候迷上了《七龙珠》,所以就认为加入我帮必须要看《七龙珠》。再比如说第五条,完全是他自己对父亲以前所作所为的一种不满的表现。至于为什么对扫操场阿姨子女格外宽恕,原因很明显,这些阿姨在每天他们踢完足球走后都会把操场收拾干净。
林书遥自从成为一帮之主后,渐渐地目中无人起来,不过这种“目中无人”只限于老师,尤其是男老师,长得漂亮的女老师还好。当时他们的语文老师就是一个年过四十、头发半秃的中年男性,林书遥看见他仿佛看到他那位独断专行的父亲一样,不过不同的是,看到他父亲偏偏既爱又恨,看见他就只剩下无尽的恨了。林书遥一到上他的课就趴在桌子上睡觉,以昭示自己不服于你。那位老师一看到此情此景,便会怒从中来,青筋暴起,果断把林书遥叫醒,问他为什么上课睡觉。林书遥不慌不忙,先是打了个哈欠,然后反问老师我会背全篇的《战国策》,为什么上课不能睡觉,老师以为他在开玩笑,不屑地笑了,哪知道林书遥开始背了起来:“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,周君患之,以告颜率、、、、、”,老师听完之后目瞪口呆,便由他睡觉去了。
当时他们班一个长得不错的女生目睹了这一幕后,对他渐生仰慕之意,放学之后暗暗跟在林书遥后面,直到一个无人的路口,林书遥忽然回过头来:
“你跟踪我这么久,究竟想干什么?”
“原来你早就发现了”
“我开始不揭穿是因为人多尴尬”
“你是‘玄龙帮’帮主吧”
“是的”
然后那个女生接着说了一句话,这句话让林书遥刻骨铭心、终生难忘,虽然这句话只有短短的四个字:
“我——想——跟——你”,女生吞吞吐吐地说
林书遥此时不明白那个女孩是想跟他的人还是跟他成立的帮派,后来想到“爱屋及乌”这个成语,内心获得释然。想不到会有女生亲自送上门来,况且这个女生长得还不错,林书遥喜出望外,便任命她为“玄龙帮”秘书兼银钱使。
后来才明白,那女生加入‘玄龙帮’全在于她十分倾慕林书遥的才华。一天女孩拿出一本《战国策》,硬要林书遥从头到尾把它背完。林书遥一惊,说这是帮中禁物,私藏者按帮规处置。女孩一听,脸色变得苍白,问如何是好。林书遥说不碍事,帮规为我所立,改一下不就好了,遂把《战国策》替换为《春秋》。
“玄龙帮”不到一学期就宣布解散,原因在于帮内有人看不惯林书遥独断专行,把这件事偷偷告诉了班主任,班主任觉得此事事关重大,自己不好对付,就把它告知了校长。校长听到后拍案而起,气得眼镜都快掉下来了,说学校岂容这些害群之马,定要将始作俑者严惩不贷。
幸亏林书遥父亲和校长交情颇深,他才逃过一劫。不过为了杀一儆百,校长还是把林书遥叫到了办公室训导了一番,说他既为林兄之子,定然资质超于常人,奈何不刻苦求学虚心受教,偏偏与一帮愚劣之徒空度时光。林书遥说伯父教训的极是,侄儿定当改过。校长大喜,顺势摸了摸林书遥的头。
后来林书遥打探到,告密的那个不是别人,正是副帮主靓坤,因为他不满林书遥擅自改掉自己的名字。所以说有时候暗算你的往往就是走得和你最近的那个人。林书遥忿然不已,想着一定要狠狠地教训他一番,免得以后在班中没法做人。
于是林书遥在一天放学后迅速召集了四五个哥们,把孤身一人的靓坤堵在了回家的路上。靓坤脸色一变,说你们为什么要挡住我的去路,林书遥说你还是别装蒜了,向班主任告密的事是不是你干的。靓坤一开始死活不肯承认,说告密的事与我无关,毕竟我也是“玄龙帮”的一份子,后来被林书遥的气势所压倒,心想也是抵赖不过的,遂咬着牙承认了。
“既然承认了,你想选择哪种死法”,林书遥故意吓唬他
“君子动口不动手”,靓坤无奈地说
“weareunderage,not君子!”
“我们都是读书人,书生当以纸笔行事”,靓坤还在负隅顽抗
林书遥迟疑了一会儿,随后露出一个极阴险的坏笑:
“这是你说的,别后悔啊”
说罢,便从书包里掏出一本书来,这本书就是林书遥倒背如流的《战国策》。
“你要干什么?”,靓坤不解其意
“我要你把它一页页吃下去!”,林书遥狠狠地说
林书遥内心可以说是五味杂陈,想起之前被父亲逼着背完《战国策》,不禁悲从中来。
说完林书遥撕下了《战国策》其中一页,狠狠地甩在了靓坤的脸上,林书遥瞥了一眼,那一页写的正是“荆轲刺秦”。
此时靓坤表现得比刺秦的荆轲还要悲壮,用《战国策》的字句描叙就是:
“坤有所惧,色变振恐,书遥瞋目”
林书遥见靓坤迟迟不肯,便冲着他大喊,靓坤心里更加恐慌,眼泪都快逼出来了,描叙起来就是:
“坤垂泪涕泣,尽失其度,然书遥发尽上指冠”
靓坤无奈,只得横下心来,缓缓地吃掉那页纸,吃完之后发觉胃里翻江倒海、惊涛骇浪:
“坤席地而坐,目眩良久,书遥遂不顾而去”
那天林书遥就用这种方式教训了靓坤一顿,不过没有把整本书喂给他吃,只吃了一页,想着他毕竟住在隔壁,要是出了事自己也逃避不了,更何况他父亲把《战国策》视如至宝,吃完了拿什么作交代。
等到林书遥上了高中,随着年龄和心理上的双重成熟,叛逆期也就过了。不过与文学接触久了,叛逆也会暗暗升华为愤青。愤青与叛逆不同,叛逆是表面上看什么都不爽,但内心深处还是不排斥的,愤青就直接上升到意识层面,简单说来,就是看什么都不爽,打心眼里不爽。林书遥就是如此,由叛逆逐渐走向愤青。
高中时代的林书遥经常写一些批判性的文章,尤其是关于应试教育的。他认为应试教育扼杀了他的思想,埋没了他的才情,甚至是强奸了他的青春,所以要进行批判。不过他的批判与一般杂文上的批判不同,一般杂文也就是晓之以情动之以理,林书遥的笔调简直近乎于一种辱骂,不带任何的含蓄:
“今天我做语文阅读时碰到一题,问我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,我当时真想日了出题者他祖宗。子非鱼安知鱼之乐,我不是作者,安知他妈的狗屁用意。我只能凭着自己所想,来猜测作者用意几何。然并卵,当我对答案时,发现自己所写与之相比竟南辕北辙。也不知道出题者在装什么B,你问过作者没有,就草率地给出答案,装来装去你也就是一SB。
Sonofyourbitch!”
纵观全篇,莫如最后一句英文来得给力。鲁迅先生曾认为“国骂”精博深广,一个“他妈的”就可以贯穿上下几千年。殊不知外国人骂人时要复杂得多,一个短句就把你妈、母狗和你骂了个遍。
以鲁迅先生的话说,激烈的批判过后就是浓重的悲凉,林书遥高中时经常也会仰望天空,不过不是四十五度角,那样是望不到天空的,只能说是天际。林书遥完全是九十度,如同黑格尔说的那样,“脚踏土地,仰望天空”,不过时间久了脖子也会酸的,所以康德把头顶的天空索性抽象为人类的道德法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