女娲只见那狂沙颗粒越吹越近,越近越大,狂风中竟有无数的石块,其中还有直径达数米的巨石,全都朝后土涌砸而来!
女娲纵是知道地子神通,也不禁为这朝他打来的巨石担心。
沙石逼近,后土身体上的肌肉也暴涨完毕。
只见后土右脚踏前呈弓步,双手握拳,手背朝着风沙,大吼一声:“或!”
随着这声大吼,他身上穿着的虎皮大衣,竟被由内而外的一股力量鼓了起来,那风沙中飞来的砂砾与巨石,刚好于此时急风骤雨般,击打在他外围形成的气浪上。
就像那不同的雨点打在大地上,不同的砂石打在后土的身上,也发出了不同的声音。
其中,沙土与后土的身体碰撞后,发出“刷刷刷”的声音;砂砾与后土的身体碰撞后,发出“咚咚咚”的声音;而那巨石与后土的身体碰撞后,发出的则是闷闷的,却又极有力量的“砰砰砰”的声音!
女娲不禁担心道:“后土你没事吧?”
后土却不在意这天地尘暴,大声地道:“走!”
他说罢,一步一步,不退反进,迎着那风暴,朝着沙暴中心艰难地前行。
那沙暴中间,却又传来大吼:“浪子回头!”
却见那本来已经与后土女娲擦肩而过的沙暴,猛地转出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弯,朝后土身后的女娲打来。
女娲大惊,此时她正是体力虚弱时,真没有力量能与这沙暴抵抗了,她不自觉地便朝后土靠近。
后土亦是大惊,忙道:“女娲重伤在身,沙神小心伤着了她!”
后土话还未说完,女娲已经被那回头的砂舌一把卷住!
女娲以为被这风沙卷入,必定要要受伤不伤,但幸亏这砂石如有生命一般,只是卷着女娲往地上降,却没有半点要伤害女娲的意思。
那种缓缓下降的速度,反而让女娲觉得很安全。
女娲心中不禁感叹:“原来那沙神怕伤到我,才将我吹离沙尘暴中心,别看这沙神暴躁异常,原来其实,也最是细心温柔啊!”
女娲正如此想着,脚下一稳,已经落在了地面上。
她看见了一片白杨树林,那些白杨树红绿枝叶相间,倔强而葱茏地生长在狂风之中,迎击尘暴。
有一些树木只剩下一边枝干,想是被狂风吹断了树冠,连带着将树身垮成了两边,一边已经被风带走了,而另一边却倚着根的存在,倔强地生存了下来,如今正开出灿烂的枝叶。
女娲朝着这白杨林深处走去,却见这林中白杨,没一颗是完整无缺的,要么断了枝干,要么垮成了两边。
但,就是这些残缺的树,却没有哪一颗的身体上,此时不生长着葱茏的枝叶,这是残酷的生命,这也是最灿烂的生命!
女娲抬起头,天空中的沙神与后土斗得正酐。
这时,一个少女从白杨林中打着眼罩,端着石碗,朝着女娲走来。
女娲正感奇怪,少女已经到了女娲身旁,将石碗递向女娲,道:“欢迎星神来到我尘来大漠,这里是沙神的住所白杨林,我尘来大漠无其他美食美景,只有一杯清水,迎接星神!”
女娲接过石杯,轻轻喝了一口清水。
在这唇干齿燥的时候,能够喝这么一口清水,真是美妙异常。
女娲觉得这水与别处的水有所不同,便问道:“这水,怎叫人感觉如此好喝?”
那递水的女神道:
“传说天地初始,天神与地神大战,有天神用火焯烧大地,其它地方的水都被烧尽了,只这片白杨林死守着脚下水源未失。火灭后,动物们便用这水保持了繁衍,而植被们也是因为地神用这水去浇灌,才渡过了危机。您喝的,便是这白杨林泉水中的水,这泉叫‘生命之泉’,这水叫‘生命之水’。”
虫它不禁若有所思,看来,地神在完成一统的进程中,还有许多的故事值得深挖呀!
只可惜,他毕竟只是一个过客,不能够去了解整个神族时代的所有细节。
不知沙神与后土是斗远了,还是斗累了,天空中沙暴终于停了,大地一片安静。
送水的少女忙道:“现在风沙停止,正是接受清水礼的好时候,星神请随我来,接受我尘来大漠的清水礼。”
那少女说罢,在前头带路,穿过许多棵白杨树,将女娲带到了一口偌大的绿井旁,然后示意女娲在一个石凳上坐下。
绿井周围,早有十四位女神,静侍在两旁,等待女娲的到来。
那些女神身后,更有无数的地神,知道后土喜爱的星神在此,都跑了来看热闹。
女娲也曾听铁邪讲过这地界的许多事,自然也知道,尘来大漠的清水礼,是专门迎接最尊贵客人的,却不知这清水礼,又是怎么个洗法?
很快,清水礼便开始了。
先有一个女神,提着石桶朝女娲而来,然后用手从桶中掬了一捧凉水,洗女娲的双手,那些围观的人群便开始唱起他们所认为的,最为圣洁的清水礼之歌:
“掬一捧清水,
“洗沾灰的双手,
“该放下的,
“都让它流走;”
吟唱声中,女娲感觉自己不能放下的烦恼,都随着这手上的流水,一点一点地,从指缝中流走了。
洗完了双手,又有第二个女神,提着一个石桶走来,却是用双手掬了一捧凉水,帮女娲洗脸,旁观的人们便又开始唱起了圣歌:
“掬一捧清水,
“洗蒙尘的脸,
“生命之泉的清凉,
“摘走一切疲惫;”
那种轻缓温柔的吟唱,产生一种博大与安宁,泉水洗过脸颊,冲走了任何尘世的疲惫,只留下清清凉凉。
接着,又有第三个女神提了水桶来到女娲身旁,却是将女娲的双脚放进水桶中,为她洗脚,旁观的人们开始唱:
“掬一捧清水,
“搓酸胀的双脚,
“多年以后的足迹,
“还往明天寻找;“
对于神族来说,几千年的忙碌,双脚已变得多么地疲惫。
《清水礼歌》的第三段,却是那酸胀和疲劳,经由温柔的吟唱,缓缓地带走了,但那不是止步,而是更好地继续前进。